客栈的功能,决定了店小二的忙碌,他们得招呼客人,安排食宿,还得应付突发情况。
比如,客人醉酒闹事,或者马匹丢失。
古代文献中,客栈的记载不少,《清明上河图》里,客栈门前人来人往,店小二忙得脚不沾地。这种场景,是古代交通要道的常态。
“打尖”的含义与历史渊源
“打尖”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短暂停留,旅人走累了,进客栈吃顿饭,歇歇脚,继续赶路。
打尖的时间短,通常不超过一顿饭的工夫。
这个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打尖”源于“打点”,旅人进客栈,打点一下肚子,再上路。
另一种说法是,“打尖”是“打间”的谐音,意思是利用间隙时间休息。
无论哪种说法,打尖的核心都是短暂停留。
古代文献中,打尖的记载不少,《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就在景阳冈的客栈打尖。
他点了酒菜,吃饱喝足,继续赶路。这种场景,是古代旅人的日常。
打尖的流程很简单。客人进门,店小二问:“打尖还是住店?”客人回答:“打尖。”店小二便引客人入座,端上热茶,再问客人吃什么。
打尖的饭菜,通常是简单的家常菜。一碗面,一碟小菜,再加一壶酒,足够填饱肚子。
吃完,客人付钱,继续上路。
打尖的费用,比住店便宜。因为时间短,服务少,客栈收费也低。
打尖的意义,不仅是填饱肚子。它让旅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个喘息的机会。一顿热饭,一杯热茶,能让人恢复体力,继续前行。
“住店”的流程与细节
住店,是古代旅人长途跋涉中的重要选择,与打尖不同,住店意味着旅人,需要在客栈中停留更长时间,可能是一晚,也可能是数日。
住店的流程复杂,细节繁多,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代客栈服务的周到与细致。
客人一进客栈,店小二便会迎上来,问:“客官,打尖还是住店?”若客人选择住店,店小二会引他到柜台登记。
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客人的姓名、籍贯、来处、去处,甚至随行人员的信息,都要一一记录。
这些信息是客栈管理的需要,也是官府查验的依据。
古代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非常严格,客栈作为旅人聚集之地,必须配合官府的工作。
登记信息后,客栈会将这些记录存档,以备不时之需。
有些客栈还会要求客人出示“路引”,路引是古代官府发放的通行证,证明旅人的身份和行程合法性。没有路引,客栈可能拒绝接待。
登记完成后,店小二会带客人看房间。
古代客栈的房间分等级,通常有上房、中房、下房三种。
上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床铺干净,桌椅俱全,甚至还有独立的茶具和洗漱用品。
上房的客人,通常是富商或官员,他们愿意为舒适支付更高的费用。
中房条件中等,适合普通旅人,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基本设施齐全,中房的价格适中,是大多数旅人的选择。
下房简陋,价格便宜,房间狭小,设施简单,可能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下房的客人,通常是贫苦的百姓或赶考的学子,他们预算有限,只能选择便宜的房间。
客人选定房间后,店小二会安排人打扫,确保房间干净整洁。
床铺要换新,热水要准备好,茶具要摆放整齐,这些细节,体现了客栈的服务水平。
住店的客人,通常会在客栈用餐。
客栈的厨房随时待命,为客人提供热饭热菜,菜单上,有家常小炒,也有地方特色菜,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菜,也可以让店小二推荐。
晚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住店的客人,通常会点几个菜,再加一壶酒。
饭菜上桌后,客人慢慢享用,店小二则在一旁伺候,随时添茶倒水。
除了正餐,客栈还提供夜宵,赶路的旅人,晚上可能会饿,客栈会准备一些简单的食物,比如面条或点心,供客人选择。
住宿方面,客栈会为客人准备热水,古代没有自来水,热水得用柴火烧。
客人可以要求店小二送热水到房间,用于洗漱或泡脚。
床铺是住宿的核心。客栈的床铺,通常是木板床,上面铺着草席或棉被,上房的床铺更讲究,可能还有蚊帐和枕头。
晚上,客栈会安排人守夜,确保客人的安全,守夜的人,通常是店小二或客栈的杂役,他们得时刻警惕,防止火灾或盗窃。
除了食宿,客栈还提供一些额外服务,比如,代客喂马。
古代旅人,大多骑马或坐马车,马匹需要喂草料和饮水,客栈有专门的马厩和马夫,负责照顾客人的马匹。
再比如,代客洗衣,长途旅行的客人,衣服可能会脏。客栈可以提供洗衣服务,将客人的衣服洗干净,晾干后送回房间。
还有一些客栈,提供娱乐服务。比如,请说书人或弹唱艺人,为客人表演。
这种服务,通常在上房客人中流行,他们愿意为娱乐支付额外费用。
住店的费用,比打尖高得多。
房间费、餐费、服务费,都得算进去,上房的费用更高,可能是一两银子一晚;下房的费用最低,可能是几十文钱一晚。
餐费另算,客人点的每一道菜,每一壶酒,都得付钱。
有些客栈会提供套餐,比如一顿晚饭加早餐,价格更实惠。
额外服务也得付钱。喂马、洗衣、娱乐,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收费标准。
结算时,店小二会拿着一张清单,逐项核对。客人确认无误后,付钱离开。
有些客栈,允许客人赊账。特别是熟客或富商,他们可能一次住几天,费用累积到离开时再结算。
“打尖”与“住店”的区别与联系
打尖和住店,是古代旅人的两种选择,它们的区别,在于时间长短,更在于服务内容和旅人需求的不同。
但两者也有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客栈的服务体系。
打尖的客人,通常时间紧迫,他们可能是赶路的商人,也可能是探亲的百姓。
他们进客栈,只为吃顿饭,歇歇脚,然后继续赶路。
住店的客人,通常时间宽裕,他们可能是远行的官员,也可能是游学的学子,他们进客栈,为了吃饭,还为了休息和恢复精力。
时间的不同,也决定了目的的不同,打尖是为了填饱肚子,住店是为了恢复体力。
有些打尖的,可能只需要一顿饭,店小二的任务,是迅速上菜,让客人吃饱后离开。
住店的客人,需要食宿全包,店小二的任务,是安排房间、准备饭菜、提供热水,甚至照顾马匹。
打尖的店小二,可能同时招呼几桌客人;住店的店小二,得全程照顾一位客人。
相比较之下,打尖的费用低,住店的费用高。
前者通常只付饭钱,一顿饭,可能是几十文钱,甚至更少,住店得付房间费、餐费、服务费。一晚的费用,可能是一两银子,甚至更多。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的客栈打尖,他点了酒菜,吃饱喝足,继续赶路。这是典型的打尖场景。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每到一处,都会找客栈住店。
他们需要休息,恢复体力,第二天继续取经。这是典型的住店场景。
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旅人的生活方式。打尖和住店,是他们旅途中的两种选择。
打尖和住店,虽然不同,也有联系,它们都是客栈的服务项目,客栈通过打尖和住店,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共同构成了古代客栈的收益来源,打尖的客人多,收益稳定;住店的客人少,收益高。
“打尖还是住店?”这句话,背后是古代旅人的生活方式。打尖,短暂停留;住店,长期住宿。两者各有特点,满足不同需求。
通过历史细节,我们看到了古代客栈的繁华,也看到了古代旅人的艰辛,一顿饭,一夜眠,都是旅途中的慰藉。
今天,客栈变成了酒店,店小二变成了服务员,但旅人的需求,从未改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李学勤. “中国古代客栈文化研究”. 《历史研究》, 2005, 第3期, 页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