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与关注
“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也会翻出手机看一下”
“我能看两三个小时百度百科,就很迷有木有”
“我一向很厌恶抖音快手,
有一天居然在QQ里刷微视刷了俩小时”
“打开手机:没啥好玩的;关闭屏幕:好无聊也没什么事干,打开手机看看…循环…”
“我一个坚决不用抖音等无限流视频软件的人,
居然看淘宝广告看到凌晨三点……是真的很恐怖”
“看手机从来就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19:34玩一会,想20:00再学习;
一抬头20:01,算了,20:30再学习吧…”
“我本来是在浏览器搜东西的,
结果看下面推送的垃圾小文章都能看两个小时”
……
看到这里
相信屏幕对面的你也像小青年一样
内心OS是:
exm? 麻烦把装在我家的摄像头拆一下…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
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玩手机?
有没有什么“戒”手机的好办法呢?
今天,小青年就来与大家聊聊
有关手机那些事儿
一
[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手机 ]
01 利用情感弱点设计的社交产品
“体贴”“到位”的信息流、推荐功能
看似简单、却深藏不露的下拉刷新机制
各种永远划不到底的无限流app
……
归根结底 这些都是设计师的目的
利用一些微妙的心理陷阱让人们养成习惯
正如设计下拉刷新机制的推特工程师Loren Brichter所说:“就像电梯的关门按钮一样,虽然不按它电梯也会关门,但是人们就是喜欢去按它。同样,如果老虎机没有可以让赌徒自己拉的手柄,那么它的吸引力也许不会那么大。推特的下拉刷新机制也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02 人体的成瘾机制在作祟
人体内有一种受体,会对某种刺激产生反应,比如会调动体内的内啡呔。只要有一种物质能调动体内的内啡呔,人就会本能地去寻找这种物质,从而成瘾。手机依赖也是如此。
5-羟色胺是大脑中控制情绪、心境的元素,是管理心理和情感的最主要物质。无论是药物还是行为,他们都触及到生物体的中枢神经的报偿机制,由此才能成瘾。而手机依赖综合症患者的5-羟色胺都是失衡的。
比如,饮食是生命延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行为,每当完成这些行为时,大脑中枢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和欣快感,并传递到整个神经回路中,全身都感到舒适。当生活中有某种行为能替代这种报偿或成为新的报偿时,就有可能让人成瘾。而反复使用手机就是一种愉悦报偿。[1]
03 复杂的多巴胺
Facebook的第一任总裁Sean Parker承认:“构建这些app的思维过程就是: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耗你尽可能多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给你一点多巴胺。因为如果有人点赞或者评论了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张照片、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任何内容,这就会让你想要分享更多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这是一个社交验证反馈循环,只有像我这样的黑客才会想出来,因为它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
苹果“弹出通知与app图标”的专利发明人、工程师Chris Marcellino33岁的时候转行,接受培训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说,自己曾经开发的技术可以影响到与赌博和吸毒相同的神经通路,正是这些反射回路刺激人们寻找食物、安慰、温暖。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奖励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的多巴胺途径。
小科普:多巴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递质,当大脑期望得到奖励或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释放出来。奖励≠愉悦感,更≠快乐。虽然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但“渴望”和“喜欢”是两码事。再具体而言,多巴胺是奖励预测误差,即多巴胺的多少≠奖励的绝对值,而与奖励的意外性正相关。[2]
二
[“戒”手机的小办法 ]
01 设置手机限额
大多数手机里都有“健康使用”的功能
以华为手机为例
打开“设置”中的“健康使用手机”功能
就可以设置手机的可用时长、应用限额、停用时间
以设置“停用时间”为例
到达界定时间后
非必需app全部暂停
并且,手机画面会自动变成灰色
通过对颜色这一信息维度的直接抹除
手机里的种种诱惑都变得索然无味
02 卸载软件/关闭功能/关闭推送通知
刚放寒假的时候
小青年也曾陷入短视频的“魔爪”中无法自拔
最后不得不承认
卸载软件/关闭功能/关闭推送通知 看似简单粗暴
却永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03 关闭提醒功能
铃声、振动音会不停催促你关注手机实时信息
但你知道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在需要静心工作、学习、休息的时候
不妨关闭无休止的消息提醒功能
只在必要时查看
04 利用时间管理软件
该干正经事的时候
不妨试试用“番茄ToDo”、“Forest”
等时间管理app锁住手机
05 “物理隔离法”
该干正经事的时候
如果连锁机app都锁不住你那躁动的小手
不如采取“物理隔离法”——人机分离
要是在书房学习,就把手机扔在客厅
要是在客厅学习,就把手机扔在卧室
……
“走过去拿手机好麻烦!”
冒出这样的想法 你就胜利了(狗头.jpg)
不知不觉就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
只是想告诉大家手机背后那些事儿
帮助小伙伴们对“手机依赖”拥有更清晰的认识
毕竟,外边的世界
可比方寸之间的手机网络 要有趣得多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02):138-139.
[2]赵思家.大脑通讯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
图文/ 廖亦菲
设计/ 高 洁
主编/ 方雅麒
初审/ 曾 琳
终审/ 朱泳媚
点个“在看”
和小青年一起放下手机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