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打仗有个习惯,秦始皇觉得肉疼,为什么只能咬牙答应?
自古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才子,每个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历史人物,尤其在诸侯纷争狼烟四起秦帝国一统之前战国时期。
他们攻城掠地策马长啸,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也留下无数的争议。比如关于赵国的李牧、廉颇,秦国的白起,王翦都是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战将,而前三位的知名度远远超越王翦。
王翦最早是在赵国对上当时的赵国名将李牧,他与李牧对峙了整整一年,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利用反间计除掉李牧,之后便势如破竹,打败了赵军,俘虏赵王迁。
王翦这一作战理念和白起主要靠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同,王翦更倾向于以最小代价获得最终胜利。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大将王翦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一支秦国精锐部队攻下了赵国阏与,并且越战越勇士气高涨,一连攻取赵地九座城邑,一时间风头出尽。
随后在秦始皇正式亲政后,一统天下的计划提到议事日程,王翦作为新升起的将领之星,自然受到秦王特别重用。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王翦每次打仗之前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准确判断对方的兵力,然后根据对方的兵力向秦始皇要兵,而且必须要在己方的兵力不小于对方兵力的前提下才肯出击,这让秦始皇颇为头疼,在秦始皇心里,其实也埋怨王翦,人家名将都能够以少胜多,为啥你却创造不了这样的奇迹呢?
但是王翦的观点又让秦始皇挑不出任何的问题,王翦认为在战场上冒险无疑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成就了个人的名声,但是一旦赌输了就无异于让将士们白白去送死,因此王翦决不允许这种将将士们的生命当作儿戏的情况出现,所以才会在每次战争前做充分的准备,这虽然是一个优点,但是却让秦始皇感到肉疼!
秦灭楚时,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别人20万搞定的事儿,你非得用60万。这简直太“败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于是,秦始皇便派李信、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而王翦则借此称病辞朝,回归故乡。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从后方偷袭李信,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少有的几个败仗之一。秦王大怒,亲自去请王翦出山,向王翦致歉:“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国受辱,如今楚军一步步向西逼近,您虽然抱病在身,但忍心抛弃与我吗?”并答应王翦加兵要求。
而王翦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其他将领无法能比的,那就是“自污”自己,也就是毁掉自己的形象。据史料记载王翦每次出征都会给秦始皇要钱、要封地、还要豪宅!更为重要的是,越是大战,王翦要的越没有数,史载:“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
他虽功高震主,但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于揣摩帝王之术而得以善终。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