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赐园。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达150余年的持续扩建和精心营造,最终成为一座占地5200余亩的万园之园。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以水景园著称,园内分布着大小湖泊20余处,蜿蜒的水系总长度超过7公里,形成了因水成景,借景山水的独特格局。乾隆时期更是汇集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园中建造了超过200座精美建筑,收藏了历代书画珍品、古籍善本、金银器皿等珍贵文物逾百万件,堪称东方艺术的巅峰之作。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首要因素当属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在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突破清军防线攻占北京后,立即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10月7日起,约3500名联军士兵在指挥官纵容下开始了有组织的洗劫。据目击者记载,士兵们手持斧头、铁棍等工具,疯狂砸开每一个殿堂的鎏金大门,将殿内的景泰蓝、瓷器、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洗劫一空。为争夺财物,不同部队的士兵甚至爆发械斗。更令人发指的是,为销毁罪证,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伯爵于10月18日下令焚毁圆明园。3500名士兵手持火把,在园内各处同时纵火,这场人为灾难持续燃烧三天三夜,园内九成以上的木结构建筑化为灰烬。
清王朝自身的腐朽统治同样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咸丰皇帝在战事危急时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訢与联军周旋。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争执不休,守军指挥系统混乱不堪。更可悲的是,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掌管圆明园事务的内务府官员竟率先携款潜逃,致使园内大量珍宝未及转移。这种自上而下的腐败无能,使得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园林瑰宝最终难逃厄运。
展开全文
在被焚毁前,圆明园堪称人类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主体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构成,其中圆明园占地210公顷,相当于5个凡尔赛宫的规模。园内最负盛名的西洋楼景区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将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完美融合。乾隆皇帝南巡后,更命工匠仿建了杭州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等40余处江南名胜。据《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园中仅名贵花木就达300余种,放养着孔雀、仙鹤等珍禽异兽。法国作家雨果曾赞叹道:即使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珍宝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仍能从残存的汉白玉石柱、破碎的琉璃瓦片中感受到昔日的辉煌。大水法遗址上精美的石刻纹饰,远瀛观残存的科林斯柱式,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屈辱历史。这场文化浩劫不仅让人类失去了一个艺术巅峰之作,更深刻警示我们:唯有国家强盛,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与保护。每一处残垣断壁都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提醒着后人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