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白色使用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增加厚重感。厚重感,是多层叠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加白达到的,国画中的白的使用是非常小心的,在画一些工笔的白花时,有时需要用薄涂法淡淡的罩几遍白色,然后在用曙红或豆绿分染,就形成了白花洁白、明亮的效果。那么画中的白是如何来的呢?小编带大家看看。
白色的运用与制作
传统中国画中白色分7种:铅粉、锭粉、蛤粉、卢干石粉、砗磲粉、白土粉和银白。
铅粉
在古代主要用于女子化妆增白,因形状似银锭,也叫做锭粉。然而使用铅粉作画,日久氧化会变黑,在书画术语中叫做“返铅”。铅粉有毒暂且不提,画作中白色的部分变黑实为缺憾,好在一物降一物,在书画修复中有一门技巧就是用双氧水来清洗恢复铅白原色。但这种以化学反应为代价的还原,对文物而言终是个不可逆转的损伤。
锭粉
锭粉是铅粉经提炼过滤后加入香料,用鸡蛋清调成糊,再用漏斗挤出形同银锭的小粉团。妇女用之化妆。使用铅粉要先去铅,将铅粉放在事先中间挖空的豆腐中蒸一小时,还可将铅粉加浓胶制成小硬团,用手心搓揉用人体的温度可去铅气。
展开全文
蛤 粉
使用蛤粉,因其沾水后透明,而且不易均匀涂抹,所以乍涂上去现的很白,再涂第二遍时会感觉前边涂的色没了,如此时回笔干后就会花或不匀。所以用蛤粉切忌回笔,还要做到每笔所含颜色保持一致。
尤其在创作工笔重彩时,兑胶调制手法繁琐,多层渲染时也极其痛苦,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掌握。但是,这并不妨碍蛤粉成为最佳的传统白色颜料。宋画的折枝花鸟、人物、山水中的白色能经得起千年时光而光亮依旧,就有蛤粉“不变色兼有光彩”之功。
卢干石粉、砗磲粉
砗磲白其色历久不变早年五色墨中有此白,使用和制作与蛤粉同卢干石是一种比较好的白,有生、熟两种,都可药用。
砗磲壳
生者白熟者色微黄,用熟卢干石粉加入槐黄和朱膘调成肉色永不变色。古画必用生卢干石于画的背面托色用。
白土粉
白土粉又叫白垩土,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沉积。
银 白
银白是用云母制成的,有金云母、暗黑云母、黑云母、白云母,其色发莹白,唐朝时就用此绘画了,使用云母色时,画好后在八成干时用干净的薄布轻轻擦之,将浮色擦去,其色才有光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