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譯文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決心不再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蹟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賞析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後,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並非“天成”,而是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並不就此完結。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後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後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將永遠影響後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後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並非外加,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髮、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後者,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麼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於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於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於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於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雲也”,“非天成也”。最後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餘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並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墨池記》鑑賞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飲慕王羲之的盛名,於慶曆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弔墨池遺蹟。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於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於闡釋成就並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採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同時,又根據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於說理,不在於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於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後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並於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於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遊,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於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琵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於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隨後,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聖"張芝並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令人信服。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於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最後,又循意生髮,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髮,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並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過以後,文章再度轉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著,又隨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派"古文家,文章的衛道氣息較濃厚,這裡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道的傳統思想。 在宋代以"記"為體裁的說理散文中,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為附,以議為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隨著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岳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於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採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鄉的篇幅寫了岳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於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敘之後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儘管議多於記,卻無斷線風孕,游離意脈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注釋墨池記① 臨川之城東②,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③,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臨川記》雲也⑤。羲之嘗慕張芝⑥,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⑦?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⑧,而嘗極東方⑨,出滄海⑩,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11),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12),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13)?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4)。教授王君盛(15),恐其不章也(16),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17)。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8),而因以及乎其跡邪(19)?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20),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①本文是作者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一篇敘記。文章先由墨池的傳聞推出王羲之書法系由苦練造就的結論,然後引申到為學修身要靠後天勤奮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見大,語簡意深,多設問句,辭氣委婉,體現了作者獨特的文風。②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即今江西撫州市。③窪然:低陷的樣子。④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後人號為“書聖”。⑤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有《臨川記》。《太平寰宇記》卷一一○載其記敘王羲之官臨川及墨池的事。⑥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聖”。⑦豈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⑧“方羲之”句:王羲之當時與王述齊名,羲之任會稽內史,朝廷又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羲之恥位於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⑨極:至,達。⑩出滄海:泛舟東海。據《晉書·王羲之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11)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縱情遨遊。(12)“羲之”句:王羲之的書法初不如同時庾翼、郗愔,晚年才臻於精妙之境。見《晉書·王羲之傳》。(13)彼:指王羲之。(14)州學舍:指撫州州府的學舍。(15)教授:官名,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16)章:同“彰”。(17)楹:廳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標明。(18)不以廢:不肯讓它埋沒。(19)“而因”句:因而愛及到他的遺蹟嗎?(20)仁人莊士:有道德修養、為人楷模的人。遺風餘思:留下來的風範,傳下來的思想相關詞條 《墨池記》 《墨池記》是北宋古文家曾鞏的代表作之一。作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是曾鞏應撫州州學王盛之請而作。墨池在今江西臨川,相傳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練書法...
原文 作者 譯文 分析 鑑賞 墨池編 《墨池編》:中國北宋朱長文編輯的書法理論總集,是研究古代書學的重要參考資料。簡介 北宋書法理論總集。朱長文編。朱長文,字伯原,號潛溪隱夫,吳縣(今江蘇省...
書籍簡介 人物簡介 段落欣賞 《四庫總目提要》 《墨池》 《墨池》作者是胡融 ,是一首宋朝時期的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墨池軒 第二句話,課外輔導是對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的一個有益補充。 總體上講課外輔導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另外,由於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課外輔導也是平衡教育資源...
墨池軒教育介紹 墨池軒校長鄭建宏老師《十問解讀墨池軒》 墨池記 《墨池記》是北宋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蹟入筆,巧妙機智地借題發揮,撇下“墨池”之真假不著一言,而是重點論及王羲之本人,說明王...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墨池村 墨池村是中國的一個村莊的名稱,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有以它為名稱的村莊。本詞條介紹了廣東省興寧市福興街道墨池村和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柳林鄉墨池村這兩個村莊。
廣東省興寧市福興街道墨池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柳林鄉墨池村 墨池書法 墨池書法,一款手機app。 “墨池”是書法屋為書法愛好者推出的書法學習與分享工具。
基本信息 套用介紹 洗墨池 洗墨池,時間,公元317年到321年間
相關搜尋王羲之墨池編墨池壩火車站裘開明曾鞏撫州墨池書院鄭州市墨池坊甲骨文墨池中學墨池風光風景區對聯劉義慶隸書王羲之的傳說墨池墨池記張芝板橋體馬東升蘭亭墨池村李定國草書墨池叢書米芾王羲之終老何處?中國書法熱門詞條9800GTboosteuroRuckusSWAT不能結婚的男人中華好家風低氣壓刷毛衣即溶咖啡寶馬1系康世儒情趣內褲李伯恩李奇茂植物大戰殭屍2電腦版武大靖深藍羊膜穿刺言情小說大全跟你借的幸福軒轅劍之天之痕防潮箱韋禮安2344ice watchIntervalkeroro軍曹stevenWebike內傷八卦宗師喋血孤城夜鷺奧拓尚酷悔過書曾馨瑩末世油漆工無盡丹田紹興醉雞遠端桌面雙花店包裝禮盒尋林小樓永福樓沈香角板山公園音樂教室魚菜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