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班高峰我挤在地铁里,手机震个不停—部门群里同事发了10条微信语音,每条都标着“重要!周会补充”。我举着手机贴在耳边,地铁的杂音裹着同事的声音钻进来,“那个项目进度……嗯……哦对了Q3目标……”听了3条就头疼—光是把这些语音转成能看的文字,以前得花1个小时边听边记,可我还得赶去接孩子。这时候朋友发来了条消息:“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转客户语音,5分钟搞定2小时的内容。”
抱着试试的心态,我打开了听脑AI的网页端—没想到根本不用下载,直接点“导入微信语音”,扫个码关联微信,就能直接读取聊天框里的语音文件。我选了部门群里的10条语音,点了“开始转写”,低头刷了会儿朋友圈的功夫,页面已经弹出了完整的文字稿,甚至还标了“发言人1”“发言人2”—同事A说的“项目进度延迟3天”和同事B补充的“需要协调技术部”分得清清楚楚,连我之前没听清的“后天下午2点对齐”都准确转了出来。
这一下我彻底被圈粉了,接下来的一周几乎把听脑AI的功能试了个遍,才发现它远不是“转文字”这么简单—更像个藏在微信语音背后的“效率助手”。
比如昨天和客户通微信语音聊合作细节,我提前开了听脑AI的“实时录音转文字”。本来以为要边聊边记关键词,结果它像个隐形的助理,我和客户的每一句话都同步出现在页面上,客户说“我们需要把交付周期缩短到15天”,我刚嗯了一声,文字框里已经自动标了“客户需求:交付周期≤15天”;我提到“需要贵方提供技术参数”,它立刻在旁边注了“我方待办:催促技术参数”。结束通话时,一份带时间戳、区分发言人和重点标注的对话记录已经躺在我的账号里,我直接导出成PDF发客户确认,客户回复“太专业了,比我自己记的还清楚”。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智能会议纪要”功能。上周我们用微信语音开了场跨部门协调会,本来我做好了熬夜整理的准备—以前这种会的语音里全是“那个啥”“等一下”“嗯”之类的口语词,整理起来得抠掉一半废话。但听脑AI转出来的纪要完全不一样:它自动过滤了无意义的语气词,把“我觉得吧,那个项目的预算可能得加一点”改成了“项目预算需追加”;还把内容分成了“预算调整”“资源协调”“待办事项”三个板块,甚至在结尾自动生成了“下周需完成:技术部提交预算表、市场部确认推广方案”的清单。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以前要2小时才能整理好的纪要,现在只用了2分钟,效率真的翻了60倍。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多语言和方言处理能力。上周五我妈给我发了条四川方言语音:“娃啊,你上次说的那个降压药,我去药店问了,人家说要凭处方买。”我本来以为微信自带的转文字会把“降压药”转成“酱油药”(以前常犯这错),结果听脑AI直接给出了准确的文字,连我妈带点川普的“娃啊”都没搞错。更绝的是上周和日本客户的微信语音,我开了“多语言互译”,转出来的文字一边是客户说的日语,一边是精准的中文翻译,甚至还能一键切换成“中日双语对话稿”—以前要找翻译公司翻这种语音,至少得等半天,现在分分钟搞定。
展开全文
用了快两周,我发现听脑AI的“技术优势”不是写在页面上的参数,是真的能解决实际麻烦。比如昨天我在奶茶店和客户聊微信语音,店里的音乐声、服务员的喊单声混在一起,我本来担心转写会出错,结果出来的文字居然没有一点杂音—后来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背景噪音,再用算法智能抵消,难怪在嘈杂环境下也能保持高精度。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上次和客户通语音,客户一开始声音很小,我正想提醒“大点声”,听脑AI已经自动调整了收音灵敏度,后面的内容转得一样清楚。
最让我离不开它的是“AI问答与创作”功能。上周整理完客户的语音记录,我对着几十行文字犯愁:“客户到底最在意哪点需求?”直接在听脑AI的对话框里打了这句话,它立刻提炼出三点:“1. 交付周期≤15天;2. 需提供免费售后;3. 要定制化功能。”比我自己逐行找快10倍。还有二次创作,比如把客户的语音转成跟进邮件,我点了“生成邮件”,它直接把对话里的核心需求、待办事项整合成了一篇专业的邮件草稿,我只改了个称呼就发出去了—以前写这种邮件得想半小时,现在5分钟搞定。
现在我手机里的听脑AIAPP成了“微信语音救星”:早上通勤时,把昨晚没听的语音导进去转文字;和客户聊微信时,开着实时转写记录重点;周会结束后,用智能纪要直接出文档—以前那种“听到头疼却不敢漏”的焦虑,彻底没了。同事问我“这工具真有这么好用?”我举了个最直观的例子:以前整理微信语音要花2小时,现在2分钟;以前会议纪要要改3遍才通顺,现在一次成型;以前转方言语音得靠猜,现在100%准确。
最后想分享几个我摸索出来的“使用技巧”:
1. 导入语音别嫌麻烦,选“按聊天对象分组”:把客户、同事、家人的语音分开导入,整理时直接点“客户组”,不用翻半天聊天记录;
2. 实时转写一定要开“发言人区分”:不管是微信语音通话还是群聊,标清楚谁在说,后期查记录能省超多时间;
3. 生成纪要后,先用AI问答提炼重点:比如问“待办事项有哪些?”“核心需求是什么?”比自己找快10倍;
4. 嘈杂环境下记得开“深度降噪”:比如地铁、奶茶店,点一下页面上的“降噪”按钮,转写准确率能再升20%;
5. 多语言转写选“双语对照”:和外籍客户沟通时,直接导出双语稿,既清楚又专业。
其实最开始我也怕“ AI工具难用”,但听脑AI真的打破了我的认知—它不用学复杂的操作,三步就能搞定:导入语音→选择功能(转文字/纪要/翻译)→导出结果。界面干净得像微信聊天框,连我妈都能跟着步骤用。
现在回头看,以前那些“微信语音听不完”“整理文字花半天”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原来把复杂的事变简单,才是效率工具最该有的样子。如果你也有过“看着微信语音头疼”的时刻,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是真的能帮你省时间的“效率伙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