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科技水平的发展,胎儿的性别可以被查出来之后,选择性流产的越来越多,更加剧了男女出生率的不平等。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男女出生性别比首次出现失衡。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一个现实: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1752万,全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一度被认为是“光棍危机”。
有人甚至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能会出现大量单身男性。
不过事实证明,我们并没有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2021年开始,我国男性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减少了46万,而女性则增加了94万。
性别比降到了104.88:100,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人口性别结构开始逐渐回归理性。
虽然总体看着男女比例是平衡了,但只是因为80岁以上的女性占比多,再加上新生儿中女孩居多。
如果从年龄层面上来看,处于“适婚年龄”的男性还是远多于女性。
适婚男性数量的过剩,在婚姻市场上造成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需要在经济、外貌、性格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优势,才有可能赢得女性的青睐。
这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比如部分男性为了结婚,不得不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五环外,一套90平两居室的总价轻松突破370万。
按照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元计算,不吃不喝都需要74年。
结婚也是个无底洞,彩礼20万起步,婚宴酒席30万打底,蜜月旅行5万,还没算婚纱照、钻戒、家具家电。
这还只是开始,后面养娃才是大头。
智研咨询的报告印证了关于经济方面担忧:
在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已超过200万,其中教育支出占比高达62%。
从早教班到学区房,从补习班到兴趣班,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
与此对照的是单身经济的蓬勃发展。
2025年,一人食餐厅遍地开花,迷你家电销量与日俱增,各种社交媒体上的“一人食”教程也越来越多,再加上选择养宠物的人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情感需求,比起结婚养一个家庭来说,只养自己和宠物的负担相对来说就小了很多。
而对于适婚女性来说,她们在婚姻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但这也可能使得一些女性在选择伴侣时更加谨慎和挑剔,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匹配的难度。
同时,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还可能影响到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
她觉醒,他迷茫
随着女性接受的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大部分女性的经济收入已远超男性,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因此受到了冲击。
就算是结婚之后,家务分工的不均等更是隐形炸弹。
中国妇女研究会调查显示,已婚女性每天家务时间是男性的2.5倍。
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周末做家务,这是很多已婚妈妈的生活现状。
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结婚了要负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不结婚还会一直被家里催婚。
但现在的年轻人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父母说的“找个人过日子”那么简单了。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大家追求的都是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他们希望在婚姻中找到真正的灵魂伴侣,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年轻人在选择伴侣时更加谨慎,不愿意将就。
况且就算是年轻人想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异性。
打开招聘软件,“996是福报”的论调依然是主流言论。
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连约会的时间都没有。
下班到家十点,周末就想躺平,哪有精力谈恋爱?
再加上大学毕业后,生活轨迹基本定型:公司—出租屋两点一线,社交圈越来越窄。
虽然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但“左滑右滑”的浅层接触,很难发展出深度关系。
结婚的人少了,生育率自然就下降了。
就比如和2013年比,2013年全国登记结婚的人数达到1376万对,但到了2024年就只有702万对了。
201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640万人,但2024年仅有954万人。
他山之石的启示
其他国家解决此类困境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税收政策需要更精准。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值得借鉴,年轻夫妇购房有大幅优惠,单身人士35岁后才能申请。
这种差异化政策,既尊重选择,又提供激励。
第二,工作制度亟待改革。
和我们的“996”工作制度相比,欧洲多国试行的四天工作制,更有人情味。
当人们有时间生活,自然有精力经营感情。
弹性办公、远程工作的普及,也让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为可能。
第三,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也是一大难题。
若能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家长们无需再为了孩子能获得好的教育而花费巨资购买学区房,也不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盲目投入大量金钱去报各种高价的补习班、兴趣班。
这样一来,养育孩子的成本会显著降低,经济压力的减轻会让年轻人在面对结婚生子问题时更加从容。
这对于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和生育率,改善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专家预计,未来如果每年能减少100万性别差距,到2050年中国基本可以实现性别平衡。这不是单靠某一项政策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要从多方面去协同。但是未来的情况如何,还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