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日)
#上海哈啰单车半小时收费2.5元#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
并迅速引起热议
有网友表示
▽
哈啰单车在上海的收费标准是前15分钟1.5元,往后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为4.5元。
而它以前的收费规则是:前30分钟1.5元,往后每15分钟1元,骑行1小时为3元。
昨天下午
哈啰单车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
上次涨价时间是2019年9月
上海4.5元/时的价格
已经持续一段时间
近期并没有对包括上海、北京
在内的地方调整价格
哈啰单车目前在上海的计价规则。
很多网友觉得哈啰单车收费高
那其他共享单车的价格呢?
共享单车上海收费高
还有1小时6.5元的
共享单车,这个资本一度疯狂涌入的行业,如今在上海只余三种颜色——“哈啰蓝”“美团黄”“青桔绿”。
记者查询了目前上海市场上其他两家单车品牌的计价规则,目前:
青桔单车前15分钟1.5元,往后每10分钟1元,骑行一小时需6.5元。
美团单车前15分钟1.5元,此后每15分钟0.5元,骑行一小时需3元。
对比看来,在前15分钟内,三家保持了一致的计价标准,此后收费出现了高低差。
不过,在北京等地,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收费一致,都是每30分钟1.5元。
这次共享单车上热搜,不少网友都想到了自己之前ofo的押金还没退回来
。
“我的ofo退押金排队到多少名了?”
打开ofo共享单车APP,首页左上角明晃晃“返钱”两个字。主界面上分门别类的商品,让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品牌APP,更像是导流、返利购物网站。
用户若想退回押金或余额,首先要将余额转移至ofo返钱,再从ofo平台上购买商品,或通过ofo平台搜索电商平台的商品链接跳转后购买,才能获得一定金额的返现。也就是说,想退完199元就要消费几千元至上万元,这让用户深感被二次“绑架”。
共享单车不收押金了
那如何挣钱呢?
在此前的发展中,押金成为相关企业乃至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围绕押金做文章被一些企业看作是盈利的机会。这笔钱聚少成多,形成可观的资金池。且不说押金能够被用于企业生产运营,即使用于购买金融产品或投资一些项目,回报也非常惊人。
但在共享单车“新三国时代”,三家企业首先达成的共识是:不再收取押金。或许,这是取信消费者的第一步。从消费者的角度上说,这消除了安全风险,避免ofo退押金窘境再现,同时让头脑过热的拼流量失去意义。
有人不禁会问:靠着骑行收入,共享单车如何过活?看看三家品牌,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背后有“靠山”。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哈啰单车获阿里投资,青桔单车由四轮出行巨头滴滴推出。尽管共享单车是难赚钱的生意,但在互联网巨头看来,它产生的是千万级别的流量,且两轮出行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
如今各家共享单车的发展不再是盲目融资扩张,而是融入相应的系统,或者多元发展谋求新的增长点。
比如,美团将共享单车与平台的网约车、无人配送、到店到家服务等结合,构建商业闭环。即使共享单车不盈利或微利,也能服务于企业的其他业务;哈啰出行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两轮业务外,正延伸自己的商业边界,在“同城物流”“网约车”“本地生活”等领域探索,致力于构建包括酒店住宿等在内的、基于出行的综合性普惠生活服务平台。
物美价廉的共享经济都在涨价
是在收割“韭菜”吗?
不止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已经引发热议。
有的共享充电宝,甚至1小时收费10元以上。
不少市民提出质疑,靠物美价廉起家的共享经济,进入发展稳定期是不是都要开始收割“韭菜”?
确实,当我们谈起共享经济,第一印象更多的是低价、方便。不过,这种低价不是合理的市场定价。
在发展初期,企业通过“烧钱”“补贴”等方式抢夺地盘,稳定住客源。然而这样的模式,并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持久之道。当企业从激烈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就会摒弃一味补贴或者低价的模式,考虑如何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对于涨价,有不满的声音,也有人表示理解,“如果企业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愿意为此买单。当然,不能凭垄断地位肆意调价,还是要根据市场供需以及实际运营情况来。”
在告别“低价时代”的过程中,用户和企业都要经历自我调整。前者不得不去适应价格的变动,后者则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优质服务,满足用户的预期。
目前来看,双方离达成一致还有不小的距离。
你如何看待共享经济涨价呢
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
来源: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比公交还贵!上海共享单车1小时要6.5元?》